本文章最後由 cofic 於 2020-10-4 18:46 編輯
進光量主要看光圈大小,再來是看鏡頭的光學結構。
進光量還要看光學結構的原因,
是指因為要克服鏡頭成像時的光學像差(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像散、場曲、畸變),
維基百科-像差(請點我)
會在鏡頭裡面塞進不同的光學鏡片,造成光線在通過鏡筒間各片透鏡所形成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最終進光量的折損。
所以通光量並不一定與前鏡直徑完全相符。
所以就我自己的理解是鏡頭口徑的規格和光圈大小並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
就目前我想到鏡頭的口徑做越大可能原因主要是
1.鏡片要做大,增加通光量。
2.機構要做大,要塞更多的機構功能進去鏡頭。
3.避免加厚的濾鏡或長的遮光罩時邊角失光,產生暗角。
在為了改善這些光學像差的基礎上,無可避免地增加鏡片,造成進光量的減損,
又為了改善進光量問題,增加鏡片口徑,變成設計上的方法。
最後在鏡片量與口徑增加情況下,形成自體肌肉量增加以克服重量與小朋友出走的情況增加!
以上! |